目前 ,我国煤矿资源的开采正向机械化大产能、 大深度 、高效益迅速发展 ,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 下实现安全 、高效 ,则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。只 有加大煤矿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 ,使煤矿实 现从机械化到数字化 、智能化的发展 ,才能做到安 全 、高产 、高效 。通过科学物探技术和有效的手段 实现工作面内部透明化 ,建立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, 在地面中进行模拟采煤 ,最终实现煤矿地面控制采 煤这一创新性的变革 ,进而推进煤矿的智能化开采, 使得煤矿生产更安全 、更高效 ,并提高经济效益和潜在的社会效益。
随着 《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 (发改能源〔2020 〕283 号) 出台 , 国家正在大力推 进煤矿智能化发展 ,其中“构建实时 、透明的煤矿 采 、掘 、机 、运 、通 、洗选等数据链条 ,实现煤矿 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 ”要求在采 、掘之 前先要构建采煤工作面透明三维地质模型 ,实现采 煤工作面地质信息透明化 ,为智能化开采提供地质保障。
基于上述目标 ,笔者以陕西某煤矿 112204 工作 面为研究对象 ,采集研究区工作面井下地震资料,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 ,结合全波形反演分析和 逆时偏移成像成果 ,对煤层顶底板进行有效识别, 采用以地震全波形反演手段为主的三维地质建模方 案 ,为工作面透明化提供技术保障 ,为煤矿智能化开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。
全波形反演技术优势
煤矿井下工作面构造探测方法中 ,传统探测方法具有较多不足之处 ,表现在钻探方法精度高 ,但 受制于钻孔密度和成本限制 ,无法在构建透明三维 地质模型中单独使用 ,且传统物探方法无法满足精 细探测要求 。 目前 ,煤矿井下探测地质构造的物探 方法主要有地震槽波法和无线电坑透法 。前者利用 地震槽波能量强 、传播距离远的特点进行探测 ;后 者利用低频无线电波的衰减变化进行探测 。相比较 而言 ,地震槽波法成像精度更高 、勘探效果更好, 但现有的地震槽波探测只能成像地质异常体在煤层 平面内的展布特征 , 而对于煤层中复杂的地质体, 不仅需要知道地质体的平面位置 ,还要知道地质体 的空间展布特征 ,这就需要进行三维空间成像 ,就目前的地震槽波勘探技术来说难以实现。
地震全波形反演(FWI )是一种高精度 、高分 辨率的地下介质物性参数反演方法 ,利用矿井地震 数据中的频率 、振幅和相位信息重构获得波动方程 中所描述的物性参数模型 ,具有高精度刻画地下物 性参数的能力(图 1)。将全波形反演方法应用于煤 矿井下工作面的勘探 ,克服断层 、陷落柱 、冲刷带 等异常地质构造对精细探测的影响 , 同时能够解决 煤 、岩精准识别等问题 。地震全波形反演本质上是 一种优化方法 ,其目的是寻找一个最优的地下介质 模型 ,使得模型对应的模拟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达 到最优匹配 ,在拟合模拟数据和观测数据过程中, 包含了旅行时 、振幅 、相位等全量信息 , 因而全波形反演方法能够得到高精度的反演模型。
图 1 断层槽波结果与地震全波形反演结果
全波形反演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案
笔者以解决煤矿工作面三维透明化为目标 ,形成了一套基于全波形反演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,实 现高精度空间三维煤层顶底板反演成像 ,确保煤矿 安全生产和高效开采 。笔者通过地震全波形反演作 为技术手段 , 以三维地质模型为核心目标 ,形成了 一套“正演模拟—梯度计算—模型更新 ”的反演流 程 ,建立了一套基于全波形反演的精准三维地质模 型研究方案 ,具体研究方案包括全波形反演研究思路(图 2)与反演技术流程(图 3)。
全波形反演算法通过减弱观测地震数据与模拟 数据之间的差值 ,对模型参数进行迭代更新反演, 具体关键内容包括: 通过求解三维弹性波动方程获 得模拟地震数据 ;根据目标函数推导模型参数的梯 度公式 ,并基于伴随状态法 ,通过正演模拟波场与 伴随波场的互相关实现梯度的高效计算 ;使用最优 化算法(拟牛顿法), 计算模型参数的搜索方向 ;使 用线性搜索法 ,计算步长 ,实现对模型参数的更新。
图 2 全波形反演框架
图 3 全波形反演具体技术流程
笔者针对煤矿地质具体情况 ,主要包括正演模 拟 、子波估计 、梯度计算 、速度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共 5 个步骤 。研究方案与流程如下:
(1)根据采煤工作区的实际情况 ,建立合适的 三维坐标系统和高分辨率的网格。
(2)根据直达 P 波和 S 波的旅行时 ,建立初始 的三维弹性速度结构模型。
(3)实现基于 GPU(图形处理器) 加速的谱元 法三维弹性波正演模拟的算法和程序 ,对地震波传播进行精确和高效的模拟。
(4)设计了互相关旅行时 、包络和波形差目标 函数的联合反演策略 , 以降低反演的非线性。
(5)从每炮地震数据中提取地震子波函数。
(6)开发程序对地震数据进行批量预处理 ,包括: 重新采样 、时间窗口选取 、去坏道 、带通滤波 和能量均衡(振幅归一化)。
(7)开发基于 GPU 的正演模拟 、地震数据处理 和全波形反演一体化程序平台 ,并将程序移植到国家天津天河超算系统 ,完成运行测试。
(8)基于伴随状态法计算梯度 ,并使用波场重 构法 ,减少对内存和硬盘的存储需求 ;对梯度进行 去除异常值和三维高斯平滑 ,可降低反演的病态性, 提高反演的稳定性 ;使用钻孔数据信息对反演进行正则化约束。
(9)将三维弹性波全波形反演算法与技术应用 于实际的三维地震数据 ,获得高分辨率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。
(10)基于速度结构模型 ,使用逆时偏移对地层 的结构进行高精度成像 。根据三维速度模型和成像 结果 ,预测煤层的顶底界面和其他地质体的三维空间分布。
地震波正演模拟是驱动全波形反演运行的“ 引 擎”。在反演中 ,需要大量求解三维弹性波动方程, 对计算精度和效率要求较高 。笔者采用谱元法作为 正演的基本方法 ,该方法基于弹性力学方程的弱形 式 ,具有高精度和灵活处理自由边界的优点 ,并且 非常适合在大型计算集群以及 GPU 图形显卡上并行 运算 。设计完成基于 GPU 技术的谱元法三维弹性波 正演模拟程序 ,并将程序移植至国家天津天河超算 中心的 GPU 集群 ,实现高精度 、高效的地震波正演 模拟(图 4)。全波形反演速度结构可较为准确地反 演煤层顶底板界面特征 ,在速度结构模型基础上进 行逆时偏移成像 ,成像结果可较为准确地识别煤层内部构造特征 ,为识别夹矸提供一种思路。
图 4 基于 GPU 加速的三维弹性波正演模拟的三分量波场快照
多源数据融合构建三维地质模型
三维地质建模的主要目标为研究区构造情况三 维透明化(包括: 陷落柱 、断层 、夹矸以及其他可 能存在的隐伏地质构造); 研究煤层赋存情况、煤厚 变化情况及煤层顶底板高程起伏变化透明化 ;研究煤层裂缝发育情况及导水性透明化 ;研究工作面内、工作面上下含水层富水区域透明化 ;研究工作面瓦斯、地应力等信息透明化。
笔者基于全波形反演结果 ,综合区域背景 、地 面钻孔特征 、实测巷道剖面数据 、槽波速度和能量 等相关资料 ,确定以三维全波形反演结果为主 , 以 槽波结果数据为辅 ,结合巷道实测和工作面钻孔信息矫正的多数据融合分析研究方案 ,对工作面三维构造开展模型研究 ,对煤层和其他地质体的空间展 布进行分析 。多数据融合的三维地震建模流程如图 5 所示。
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重点包括数据整理 、格式转 化 、工区建立 、信息剔除 、网格划分 、算法选择、 参数确定 、数据融合 、构造成图 、断点调整 、模型 构建等步骤 。其中主要流程为 :①对工作面区域地 质资料数字化 ,确定模型坐标体系和三维空间边界; ②确定模型 i、j 、k三方向的网格大小 ,确定模型总 网格数量 ;③基于钻孔和巷道实测等信息 ,选择合 适的算法并调整相关参数 ,通过残差平方并进行验 证 ,确定初始煤层顶底板界面 ;④通过槽波速度结 果反演出各煤层大致厚度 ,调整局部煤层顶底板位 置 ;⑤结合全波形反演纵波和横波速度结果 ,对钻 孔和巷道实测数据进行矫正 ,确定煤层顶底板及夹 矸空间位置 ;⑥采用局部多项式 ,控制变量以调整 相关参数 ,并将全波形反演结果作为主要输入数据, 将巷道实测数据作为矫正数据 ,完成最终三维地质 模型的建立 。笔者重点刻画不同地质体与煤层的空 间形态及其接触关系 ,采用角点网格为主 ,三角网 格为辅进行建模 (图 6)。
图 5 多数据融合的三维地震建模流程
图 6 角点网格与三角网格
实际应用
在陕西某煤矿 112204 工作面进行实际应用 ,采 集工作面井下地震资料 ,主要包括 P 波、S 波和槽波 等信息 ,采用频率段 [ 30 Hz , 60 Hz] 内 ,使用旅 行时目标函数 ,对三维 P 波速度结构进行反演 。 由 于旅行时与速度参数的非线性关系较低 ,可避免周 期跳跃现象 ;将 P 波和 S 波分开反演 ,可减弱由多 参数串扰导致的噪声 ; 随后 ,在该频率段内分别使 用包络和波形差目标函数反演 ,可以进一步提高反 演的分辨率;最后使用 P 波、S 波和槽波对速度结构 进行反演 。根据多尺度反演策略 , 笔者在频率段 [ 30 Hz , 90 Hz]、 [ 30 Hz , 120 Hz] 和 [ 30 Hz , 150 Hz], 重复使用同样的反演流程与算法 ,从低频 到高频逐步构建研究地下的速度结构 。低频信息可 反演速度的长波长背景结构 ,高频信息可构建地层 的高频短波长精细结构 。从结果可看出 ,P 波速度 结构可以较好地反映煤层特征 :煤层为典型低速区 域 ,煤层发育稳定 ,呈现明显单斜特征 ,与矿区实 际情况基本一致 ,通过与巷道实测点进行对比 ,煤 层界面反演较为清晰 ,可以很好地指示煤层顶底板界面 , 因此总体认为全波形反演的 P 波速度结构可以很好地反映煤层顶底板发育特征 。从反演结果可 看出 ,P 波波速度结构可较好反映煤层位置 ,顶底 板界面明显 (图 7— 图 9)。 总体来看 ,虽与巷道实 测数据存在一定误差 ,但基本可反映煤层走向 、倾 向和展布特征 ;此外 , 由于地震信号在边缘处覆盖 次数有限 , 因此边界处反映效果较差 。对比 PP 逆时 偏移成像结果剖面 (图 10 ), 逆时偏移成像结果明 显比速度结构体现更加精细 ,煤层中夹矸等更多细 节结构信息成像清晰。
图 7 三维 P 波速度结构模型(X:Y:Z= 1 ∶1 ∶8 )
图 8 三维 P 波速度模型各方向切片
图 9 P 波反演结果对比剖面
图 10 PP 逆时偏移成像结果对比剖面
采用 204 运输巷实测数据 ,根据速度反演和逆 时偏移成像结果定量分析 ,该巷道范围内实测有效点 共8个,依次对煤层顶底板进行统计分析 (表1—表 2)。对于煤层顶板 , P 波速度结构差值极值为 1.72 m, 平均为 0.65 m; PP 成像结果差值极值 1.72 m ,平均 为 0.37 m (表 1)。 对于煤层底板 ,P 波速度结构差 值极值为−2.53 m ,平均为−1.24 m ; PP 成像结果差 值极值为−2.26 m ,平均为−1.28 m (表 2)。
表 1 运输巷中煤层顶板实测结果与速度反演、成像结果
表 2 运输巷中煤层底板实测结果与速度反演、成像结果
综合 4 组结果数据 ,实际可采用 P 波速度结构 确定煤层顶底板界面 ,采用 PP 逆时偏移成像结果刻 画夹矸展布特征 ,通过全波形反演技术可较为准确 识别煤层顶底界面 ,平均误差约为±1.00 m ,可为后 续三维地质建模提供数据支撑。
通过全波形反演结果对煤层顶板进行具体分析,全波形反演结果煤层顶板构造有效散点 9 017 个 ,底板 9 020 个 ,基于三维空间散点信息 ,采用局部多项 式插值算法 ,光滑网格密度为 1 m× 1 m ,得到光滑 的三维构造 ,根据反演数据的建模结果 ,煤层与夹 矸展布特征基本一致 ,夹矸“嵌入”于煤层中 ,研 究区呈现较为单一的单斜构造 ,在研究区 0 ~ 70 m 区间内 ,每隔 10m 做切片分析 ,可看出夹矸分布不 均 ,在 0 ~ 30 m 区间内夹矸发育较少 ,整体夹矸厚 度较薄 ;在 30 ~ 70 m 区间内夹矸明显增多 ,尤其在 工作面辅运巷道一侧夹矸明显偏多 ,整体夹矸厚度 较大 (图 11)。
图 11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切片(X∶Y ∶Z= 1 ∶1 ∶8 )
通过结合全波形反演结果 ,在钻孔和巷道实测 数据校正下 ,确定研究区煤层顶底板三维空间分布,从建模结果可看出全波形反演结果煤层顶板构造趋势为“112203 辅运巷道高 、112204 运输巷低”的构 造格局 , 局部存在一定小幅度饶曲 , 主要发育在 112204 运输巷一侧 ,对于相同 Y方向而言 ,运输巷 海拔明显低于辅运巷道海拔 ,与前文切片展示结果 一致 , 与该工作面整体地质背景符合 。综上所述, 研究区该工作面整体为明显的单斜构造特征 (图 12 、图 13)。
图 12 研究区煤层顶底板三维结构(X∶Y ∶Z= 1 ∶1 ∶8 )
图 13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(X∶Y ∶Z= 1 ∶1 ∶5 )
通过全波形反演技术获得的 P 波速度结构模型 为煤层顶底板识别提供一种手段 , 由于速度结构无 法很好识别煤层内部结构 , 因此在速度结构基础上 进行逆时偏移成像 ,根据实际结果表明 ,逆时偏移 成像可较好反映煤层中夹矸分布情况 ,结合速度结构和成像结果可建立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 。综上所述 ,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为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构 建和工作面透明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。
结 论
笔者通过理论与实际分析研究 ,得出煤矿工作 面中全波形反演在矿井中反演成像的具体研究方法, 基于原始井下地震数据 ,提取 P 波、S 波和槽波等数 据 ,选定适合进行全波形反演数据采集及成像的里 程段进行测试 ,确定合适波段的全波形反演参数, 反演确定研究区反演速度结构和逆时偏移成像模型, 以 P 波速度结构确定煤层顶底板界面 , 以 PP 逆时偏 移成像确定夹矸空间展布 ,通过巷道与钻孔数据约束 ,建立工作面三维构造模型 ,最终形成一套针对
矿井工作面可行的基于全波形反演技术建立三维地 质模型的方法 。该方法对于提升工作面三维透明化 技术水平有积极意义 ,为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提供了 一种新的思路 ,有利于后续煤矿智能化的开采。